• 李鸿章20句言语,句句精辟,值得一读

  • 发布日期:2025-05-22 07:31    点击次数:142

    1.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的这一言语深刻地反映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无奈与悲哀。当时的晚清王朝,封建体制腐朽,他虽试图通过练兵、组建海军等举措来增强国力,但受到诸多掣肘。例如,在海军建设方面,资金被挪用,官员贪污腐败,导致海军看似强大实则根基薄弱。这就像在摇摇欲坠的破屋上进行裱糊工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破败的本质,而他自己也只能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勉强维持。

    2.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认识到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民生富裕。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经济落后。他看到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国内民众生活富足,商业繁荣。于是,他在洋务运动中积极推动一些民用工业的发展,如创办轮船招商局等企业。这些企业的设立不仅有商业上的考量,更是希望通过发展民生经济,提高民众收入,进而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封建体制和传统观念的重重阻碍。

    3.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李鸿章在官场和外交等事务中深刻体会到利益的重要性。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他深知各国之间的交往往往是基于利益的权衡。他试图通过给予列强一定的商业利益等方式来换取外交上的支持或者缓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态势。在国内事务中,他也意识到要想推动一些改革举措,必须让各方看到其中的利益所在。例如,在洋务运动中,他吸引商人投资近代企业,就是以利益为诱饵,然而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策略在晚清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往往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争议。

    4.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表达了李鸿章在面临国家危局时的复杂心境。他一生奔波操劳,到了真正面临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时,才发觉死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心中还有对国家命运的牵挂。回顾清朝三百年的国运逐渐衰败,看到国内百姓遭受的苦难,他感到无比痛心。作为朝廷的重臣,他在外交和军事上承担着重大责任,然而却无力回天,只能独自落泪。当时海外列强的侵略威胁依然存在,他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国家面临的严峻形势,而不要轻易忽视。

    5. “夫人惟气之盛者,能舍人之所不能舍,而为人之所不能为。”

    李鸿章强调了人的气魄和决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那些有大气魄的人能够舍弃常人所不能舍弃的东西,做到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自己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个人的名声和传统士大夫的清高。例如,他在与列强谈判时,常常不得不忍受屈辱的条件,这在很多传统士大夫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但他为了国家的暂时安定,咬牙承担下来,这种行为正是他所认为的有气魄之人的表现,尽管这种做法也备受争议。

    6.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这一观点体现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核心思想。他看到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因此认为中国要自强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他不仅仅满足于购买外国的武器,更希望能够制造出这些武器,所以强调要引进制造武器的机器设备。同时,他也认识到在学习西方技术的过程中,不必完全依赖外国的人才,可以培养本国的技术人员。例如,他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工企业,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开端。

    7.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事至非张皇即卤莽,鲜不误国。”

    李鸿章倡导积极对待洋务运动。在当时的晚清社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对洋务持排斥态度,要么害怕谈论,要么厌恶谈论。然而,他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积极开展洋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如果对洋务避而不谈,在遇到相关事务时,就容易惊慌失措或者鲁莽行事,这样往往会误国。他自己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创办企业、发展近代教育等,就是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因循守旧的观念,推动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8. “平日遇事不能迎刃而解,由于不学之故。故文人侈谈治平之略,毫无实用,皆由不力学之故。”

    李鸿章指出当时文人的弊病。他认为很多文人在面临实际事务时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这些文人常常空谈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但在实际操作中毫无用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努力学习实用的知识。在晚清时期,传统的科举教育注重儒家经典的背诵和解释,而缺乏对实际治理国家所需知识如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传授。李鸿章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鼓励文人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以应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

    9. “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李鸿章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看到外国列强在中国肆意侵略,势力猖獗,如果中国不尽快寻求富强之道,将无法在世界上立足。这种危机感促使他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等一系列强国举措。他深知中国与西方列强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如果不加以缩小,中国将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例如,在列强不断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赔款的情况下,他试图通过发展近代工业、建立新式军队等方式来增强中国的实力,抵御列强的侵略。

    10. “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济。”

    李鸿章意识到洋务运动如果不与变法相结合,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他看到洋务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封建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改革举措无法深入进行。例如,虽然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但企业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很多封建残余,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他希望能够进行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变革,为洋务运动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但他的这种变法思想在当时的晚清王朝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11. “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

    李鸿章对西方的军事和教育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与西方接触的过程中,看到西方在水陆兵法方面的先进性,无论是军事战略、战术还是军队的组织训练等方面,都比中国传统的军事体系更加条理清晰、严谨高效。同时,他也看到西方学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西方学堂注重科学知识、实用技能的传授,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教育和军事体系显得落后,这促使他积极引进西方的军事和教育理念,如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12. “今之局势,非变法不足图存。”

    李鸿章在晚清后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和国内矛盾的激化,他看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进行全面的变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中国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例如,他目睹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富强,而中国却在封建保守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因此希望中国也能够像日本那样进行彻底的变革,但他的这一主张在当时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13. “弱国无外交,然处此之境,唯有尽力周旋,保国家之体面。”

    李鸿章深知在晚清中国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外交的艰难。作为外交大臣,他在与列强的外交谈判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国家实力弱小,他无法在谈判桌上争取到平等的地位和有利的条件。但他仍然尽力周旋,试图在不利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住国家的体面。例如,在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时,他虽然不得不接受列强的苛刻要求,但也会在一些条款上据理力争,尽管这种努力往往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但也反映出他在外交困境中的无奈之举。

    14. “人才为政事之本,储才为先驱之务。”

    李鸿章重视人才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人才是处理政事的根本,所以储备人才是首要的任务。在洋务运动中,他积极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储备各类人才,包括军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外交人才等。他看到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竞争中之所以处于劣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例如,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企业时,他深感本国技术人才的匮乏,因此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

    15.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初期对西方列强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认为只要中国拥有像西方那样的开花大炮和轮船这两样先进的武器装备,西方列强就会收敛其侵略行为。这反映出他当时主要关注的是军事技术层面的改进,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列强的侵略。然而,随着他对外交和国际事务的深入了解,他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军事技术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弱势地位的,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16. “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李鸿章意识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特殊局势。这种局势是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既有来自西方列强的外部侵略压力,又有国内封建体制僵化、社会矛盾激化等内部问题。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来应对这种局势。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就是他试图建立这种奇业的尝试,尽管洋务运动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但也反映出他在当时的积极进取精神。

    17. “泰西各国皆起于弹丸之地,创造各样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中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若能转弱为强,岂不是奇事?”

    李鸿章对比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情况。他看到西方各国原本都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但是它们通过创造各种先进的利器,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中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如果能够像西方列强那样实现由弱变强,那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也激励他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试图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8. “凡为将者,平时必有破敌之 心,临敌必有战死之勇。”

    李鸿章对将领提出了要求。他认为作为将领,在平时就应该有打败敌人的决心,在面临敌人时必须有战死沙场的勇气。在晚清的军事建设中,他希望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将领来带领军队抵御列强的侵略。然而,当时的晚清军队存在很多问题,如军官贪污腐败、士兵缺乏训练等,与他所期望的将领素质和军队战斗力相去甚远。他试图通过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军事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将领和军队的素质,但效果并不理想。

    19. “外交之道,与自强之术相为表里。”

    李鸿章认识到外交和国家自强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家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外交手段的运用也可以为国家的自强争取时间和空间。例如,他在外交谈判中,一方面试图通过签订一些条约来缓和列强的侵略步伐,为中国的自强改革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他也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促进中国的自强。但在晚清的实际情况中,由于国家实力过于弱小,外交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效地为国家自强服务。

    20. “与其后日添一仇人,不若此日少一仇人。”

    李鸿章在外交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秉持这样的理念。在外交事务中,他尽量避免与列强结仇,希望通过妥协、让步等方式来减少敌人。在国内事务中,他也希望能够减少内部的矛盾和敌人。然而,这种理念在实践中往往被视为软弱的表现,尤其是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性要求时,他的妥协并没有换来列强的善意,反而让中国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但这也反映出他在复杂的政治和外交环境下的无奈选择。